资讯详情

领型补充 | 立领、翻领的结构制图与变化

蓝萱分享 2020-08-27 20.1W阅读

今天再详细补充一篇立领、翻领的结构制图与变化,以便大家学习起来更系统和全面。

无领结构设计与变化

无领服装的两种形式:开襟式、套头式

两者在结构处理上的差异:

无领开襟衫:结构上可用原型倾倒来解决前领口中心不服贴的问题。在制作前衣片时,可倾倒原型,根据胸高程度留出0.5——1.5cm的撇胸量,将前中心线画成弧线。具体操作方法是,按住BP点,将领窝点转动1——1.5cm,即将胸省转移一部分到前中心线处,再画一条顺的弧线将前中心线连接。

无领套头衫:领口在配制前衣片时较开襟的更为难些,因为前中心线无法去掉撇胸量,解决的方法可将后领宽开宽于前领宽,使前后领宽有个差数,这样,当肩缝缝合后,后领宽可将前领宽拉开,起到撇胸的作用,使前中心领口处贴体。前后领宽的差数随款式式样和面料性能而定。

基本立领及其变化

立领的基本型是指不带任何变化的直条。

立领要求左右对成,造型要求领子抱合,符合脖颈形态,所以要根据脖颈上小下大的近似圆台形的特点进行处理。

立领的起翘量与衣片的横领宽有一定的联系:

(1)一般立领前中央起翘量为0.6~1.5cm,衣片的领围线按照原型。

(2)若前中央起翘量为3cm左右,则原型的前后横领宽必须开大0.3cm左右;原因是起翘量增大后,领外口线变短,限制了脖子的活动,此时只有增大领脚线的长度,才能使领外口线变长。

(3)若前中央起翘量为4cm左右,则原型的前后横开领必须开大0.6cm,原因同(2)。

关闭式翻领及其变化

(一)小翻领及其变化

制图原理:采用直角式制图方法,难点在于直上尺寸X量值的确定,不同的X值的大小会直接反映出不同的领外形。

1、直上尺寸X的来源

(1)假设先用一块直布条作领子,把它与衣片的领围线缝合,翻折领子后会发现因领外口尺寸不足,以致使领面绷紧,使后领脚线外露。

(2)解决方法:以侧颈点SNP点为中心,在左右两边分别以1/2后领弧长尺寸为剪开点,剪开后原来紧崩的领面外口会自然张开,其外口线变长将领外口张开的尺寸重新画在纸样上,可发现领在的领外口线由原来的直线变成了下弯的弧线,从而产生了后中线直上尺寸X,剪开的量越多,领外口线越长。

2、领座的高低对领外口线和直上尺寸X的影响

以后领面宽度为6cm,前领面宽度为6.5cm,前领脚形状相同的两款领子为例来加以说明。

(1)领座为1.5cm时,直上尺寸X和领外口曲线图。

(2)领座为2.5cm时,直上尺寸X和领外口线如图。

从以上两款的分析中可知,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,领座低,后中线直上尺寸长,领外口线长,外形曲度大;领座高,后中线直上尺寸小,领外口线短,外形曲度小。从穿着外形上看,领座高,领子挺直一些;领座低,领子平坦一些。

(二)有底领的翻领及其变化

如图。该类领型的结构和人体脖颈结构相吻合,特点是底领的领底线上翘,领面下弯,领面的领外口线大于底领的领底线而翻贴在底领上。

若底领领线上翘弯曲度和领面底线的下弯曲度相等,这时底领和领面的空隙度恰当,一般标准型的领子都属于这种结构。

如果要改变底领和领面的空隙度,可以修正底领的领线和领面的领下线的弯曲度比例。根据立领原则,领面下弯度小于底领上翘度,领面比较贴紧底领;反之,翻折后空隙较大,翻折线不固定,领型便有自然随意之感,如风衣领。

翻驳敞领及其变化

驳领主要构成因素:底领宽、翻领宽、驳点位置;

底领宽=2.5-5cm,翻领宽=底领宽+1-2cm。

驳点上下定位:理论上可自由设计

一般二粒扣西装驳点在WL线附近

一般三粒扣西装驳点在WL线上10cm左右

一般一粒扣西装驳点在WL线下10cm左右

1、制图原理:

制图时,领子倒伏量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。

2、影响倒伏量的因素:

(1)驳领止点的影响:翻驳领明显上升时,前门襟驳点提高,造成驳口线与后领圈的弧度增大,领面用料增多,翻领部分的倒伏量增加;相反,驳点位置低,倒伏量减小。

(2)领面与领座面积的影响:翻领的领面与领座的面积差异增大,倒伏量增大,其原理相当于翻领制图中的后中线直上尺寸。

(3)材料的影响:天然织物或粗纺织物的伸缩性较大,倒伏量要小;人造纤维织物或精纺织物的弹性相对要小,倒伏量要适当增加

(4)无领嘴结构的影响:翻驳领一般都采用带领嘴的结构,领嘴的张角实际上起着调解翻领和衣身容量的作用。因此带领嘴的翻驳领其倒伏量要小,而没有领嘴的翻领如青果领或领嘴闭合的枪驳领,其倒伏量要适当增加。

实际中,四种因素往往会同时出现,因此应根据综合因素来确定倒伏量,不能用固定的公式取套用。